香港日报

杨轶:能拼善谋的“试验先锋”

2023-11-26 15:07:02 阅读(1915)

「导读」新华社长沙11月15日电题:杨轶:能拼善谋的“试验先锋”徐毅、贾朝星10月底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刚下过了第一场雪,已在试验场里干了四五个小时的杨轶挂念的是几公里之外负责靶点任

新华社长沙11月15日电题:杨轶:能拼善谋的“试验先锋”

徐毅、贾朝星

10月底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刚下过了第一场雪,已在试验场里干了四五个小时的杨轶挂念的是几公里之外负责靶点任务的同事:他们的身体还能否吃得消?

这是国防科技大学激光技术团队外场试验大队大队长杨轶今年第三次赴西北戈壁开展外场试验任务。从西北戈壁到南海岛礁、从黄渤之滨到西南边陲,17年来一个个地标标注了他的足迹,也见证了我国某高新装备的发展历程。

拼搏——把能打管用的装备交付部队

国防科大激光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激光系统总体技术、激光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研制工作。外场试验是关键一环。

2001年,杨轶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外场试验工作。他说,大型综合技术外场试验涉及多项关键技术验证,来不得半点含糊。


杨轶在检查某装备载车技术状态。曾佳 摄

一次试验中,负责数据采集与测试的杨轶和同事们在高18米的简易平台上等待测试时机。雪后天气异常寒冷,由于平台空间有限,加之担心活动干扰光路通视,他们连脚都不敢跺一下。四五个小时后,他们全身都被冻成了冰疙瘩。

要想获得看得见、靠得住的验证结果,必须有大量丰富有效的一手数据。为了监测数据,杨轶和同事们有时必须在凌晨两点起床去观测点,错过了就只能等第二天;有时则要在酷暑中蹲守四五个小时,脖子经常被晒起一层层的皮;有时驻地一片晴空,到达试验场却飘起雪花,只能无奈而归。

行李箱放在家中的显眼位置,杨轶随时准备出发。这些年来,他参加了30余次大型外场试验任务,圆满完成承担的各项关键技术攻关和验证工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看着能打管用的装备交付部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杨轶说。

担当——问题顶得住团队信得过的“指挥员”

每年末,杨轶就要开始盘算新一年的试验计划和时间安排了。自2013年起,他开始接手外场试验现场指挥调度工作。方案设计、技术对接、物资保障……作为项目“指挥员”的他工作千头万绪。

最让他头疼的是人员的沟通协调: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专家,即使是对同一数据都有不同专业的考量,拍桌子是常有的事。试验大队技术总顾问杜少军说:“试验中问题的解决、项目的推进只能靠实力说话,首先你要让人家服你。”

面对技术的摩擦和利益的碰撞,杨轶坚持从大局出发,有问题集思广益、有困难敢为人先、有矛盾不偏不倚。试验大队副队长张烜喆说:“杨轶把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做事兢兢业业、处事公平公道、待人谦和坦诚,这样的人我们服。”

在一次试验任务中,杨轶突然发现监控点出现异常状况。他当机下达指令应急处理,避免设备受损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过硬的实力源自重大任务的磨砺。从岗位操作到数据收集,从全系统技术状态判断到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杨轶经历了外场试验中各个角色的磨砺,熟知试验各关键节点和“卡脖”问题,光问题记录本就有30余个。


杨轶(右)在某试验外场进行测试设备调试和数据采集。何锋 摄

坚守——甘于奉献的传承者

2000年,杨轶的母亲被查出身患癌症。之后,光化疗、放疗就做了几十次。母亲生病的痛苦、父亲无奈的坚强、爱人无言的疲惫和女儿陌生的眼神,都是他内心难以承受的愧疚。

杨轶是家中独子。他说:“有段时间,我每次拿着电话都要挣扎良久。我怕听到电话那头父亲低落、疲惫却又怕影响我工作而欲言又止的声音。”

家庭的困难,杨轶很少在同事面前提及,也从未因此而缺席过一次外场试验任务。那年母亲长时间住院,父亲一个人实在撑不住了,杨轶才打电话请试验大队副队长何锋帮忙照看一晚。何锋说,这是他们认识十几年来唯一的一次。

2015年,杨轶的母亲去世,恩师舒柏宏也因病离世。来不及化解悲伤,接到任务的杨轶又带队赶赴西北外场。他说,为了我国的激光事业,舒老师及前辈们付出了毕生心血,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把团队的事业传承下去。

随着事业的发展,外场试验任务越来越重。由于种种原因,原来的骨干已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杨轶选择了继续坚守。让他欣慰的是,13岁的女儿愿意在电话里跟他聊几句了。“虽然她还不太清楚我在忙什么,但明白拼搏、奋斗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