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与苏轼共赏月
2025-10-09 阅读(5689)
引言:在这中秋佳节之际,请欣赏区文伟的《试与苏轼共赏月》。或许作者对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精辟脱俗的见解会让你耳目一新,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
Mandy摄于盘古山庄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深邃博大的青天上,无休无眠地照耀着人间。无论是亭台楼阁、山野平畴,还是花草树木、男女老幼都可尽情地沐浴着她那温和博爱的银色光华。抬头仰望,倍感高洁,心中不禁肃然起敬,种种离愁别意及幽怨顿显卑微。于是,诗人发出坚定豪迈的感慨:“不应有恨!”并向人们奉上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赏月》,白伯骅绘制
古人所受之教育,崇尚“知天命”。学识与修养都进入高深境界之人,尤其相信“天命”与“使命”,故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仍不懈地努力为之,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敦煌星图
苏轼仕途不畅、多次被贬,仍努力无怨无悔地为黎民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并在各地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如果没有宽阔的心怀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感,是很难这样做的。因“知天命”,诗人相信自己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的。故此,才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想。特别是面对美好的月色与世间之不平形成强烈对照时,诗人心中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既有些许的幽怨与离愁,更有豁达乐观的自责自勉。“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
明月的无私与明亮,给诗人以榜样的力量,让诗人的眼光更远大了;月的阴晴圆缺给大自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人的悲欢离合也为人的心志磨炼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啊,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才能健康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一起愉悦地共赏美好的明月啊!
区老师书法作品:水调歌头 中秋月
我也喜欢常常在皎洁的明月下痴情仰望、思绪翩翩。因此特别欣赏诗人明知故问的开场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每月一次月圆、每年一度中秋,诗人怎会不知道!他是故意营造语破天惊的氛围,耐人寻味、催人深思!也显示了诗人对天对地对人对物的恭谨、豁达、高雅、洒脱的风度。
表面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深层的意思是:“老天爷在什么时候创造明月的呢?”最深层的含义是:“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什么时候才出现呢?”每思及此,总会心潮澎湃:“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注】全文和书法作品均收录于《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区文伟书法展”中展出。
【编者语】区文伟老师以宽容博大的情怀对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诠释,意境高雅,富含哲理,令人心胸豁达!此外,区文伟老师还专门为这首词谱曲,亲自用雅言吟诵、雅言朗诵、雅言唱的多种艺术形式,还原诗人对天对地对人对物的感恩恭谨之情,赞美诗人豁达、高雅、洒脱的人生态度!可谓是时隔千年遇知音。请继续前往区文伟雅言吟诵专辑《诵》、区文伟雅言吟诵专辑《诵贰》、区文伟雅言吟诵专辑《古雅之颂》中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