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像记忆|不远万里
2025-08-19 阅读(5047)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段耳熟能详的话,出自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日战争并为之献身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 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生。
白求恩是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890年3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8年5月,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东渡黄河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8年,白求恩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其牺牲精神、工作热忱和专业素养,均称模范。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医院为准备出院的八路军伤病员检查身体。沙飞 摄

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日前沿阵地抢救担架上的八路军伤员。吴印咸 摄

白求恩给小战士治病。沙飞 摄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前线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沙飞 摄
在中国,白求恩是最为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之一。他曾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位加拿大共产党员,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白求恩与八路军哨兵。沙飞 摄
1939年,摄影家吴印咸随“延安电影团”(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到晋察冀采访。同年底,日军集中兵力对冀西抗日根据地发动冬季大扫荡。在这期间,白求恩率队救治伤员,把手术站设在孙家庄村边的小庙里,吴印咸也正好跟随其中。
这座山神庙位于孙家庄村北的山坡上,前梁高不过1.8米、宽3.2米,里面不足10平方米。手术台是用两个药驮子上面架了一块门板搭成的。白求恩身穿灰土布军装,挽着袖子,裸露着双臂,腰间系着一条白围裙,脚穿露趾草鞋,在这张简陋的手术台前为伤员做手术。
当白求恩弯着腰,聚精会神地为一名重伤战士做缝合手术时,吴印咸举起照相机,将白求恩救死扶伤、忘我工作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中国人民心中。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涞源县临时手术室里为伤员做手术。吴印咸 摄
不幸的是,在孙家庄抢救伤员期间,白求恩的手指被割伤,几天后在做手术时伤口感染,经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清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临终前,白求恩躺在土炕上,给聂荣臻同志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留下最后的遗言:“我今天觉得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最近两年是我生平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在遗言中,他还在牵挂着前线的伤员,惦念着今后的卫生工作:“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患疟疾病者和极大多数贫血病患者。千万别再往保定、平、津一带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比沪、港贵两倍……”
观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2025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白求恩大夫逝世后,晋察冀边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题写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学习白求恩》(后改为《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主笔:刘金海
编辑: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