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不出口美国了,上海市民疯狂“捡漏”:出口转内销的商品获得青睐

2025-05-05 阅读(5048)

「导读」媒体报道,由于原本打算出口美国的商品不再走出口渠道,上海掀起了市民疯狂“捡漏”出口转内销商品的热潮。

媒体报道,由于原本打算出口美国的商品不再走出口渠道,上海掀起了市民疯狂“捡漏”出口转内销商品的热潮。在第一食品商店、环球港、永辉超市等场所,到处都能看到受市民青睐的这些商品。而且“五一”之后,预计还会有多款外贸优品上架。

原本瞄准国外市场的众多商品,因国外市场需求及贸易政策等因素变化,不得不改变销售方向。以往,国外市场需求大、利润可观,众多企业将商品生产方向定位出口。但市场行情变幻莫测,这些原本要远销美国的商品,如今留在了上海本地市场。

在第一食品商店,那些出口转内销的零食包装精美,味道上乘。很多上海阿姨看到这些零食,直接大包小包地往购物车里装。一位李阿姨表示,这些零食此前需托人从国外带回,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价格还便宜不少。

环球港里的一些家居用品同样备受关注。有一款进口保温杯,原本售价好几百元,出口转内销打折后只需一百多元,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购买。他们认为这么好的东西不买就会吃亏。

永辉超市的热闹程度丝毫不逊色。里面的进口水果和生鲜价格比平时实惠很多,大爷大妈们为了抢购便宜的牛油果,甚至差点挤破头。大家都觉得赶上了好机会,能买到如此划算的商品。

出口转内销对于上海市民来说是难得的实惠。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原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才能得到的商品,满足了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而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条“活路”。如果这些商品无法出口,积压在仓库,企业将面临资金回笼困难和运营压力。通过内销,企业能够将商品销售出去,回笼资金,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不过,对于出口转内销商品的质量问题,有人存在担忧。担心这些商品因为出口转内销而降低了标准。实际上,一般出口商品都要经过严格检验,且国家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商品质量。所以,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这些商品。

从消费心理角度来看,中国人普遍喜欢占便宜,看到便宜的商品就容易产生购买欲望。这是常见的消费心理,但消费者也需要理性消费。不能仅仅因为价格便宜就盲目购买,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商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消费者在“捡漏”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宏观层面看,出口转内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壮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这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益,可以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当国外市场不景气时,国内市场可以成为企业的支撑点。

上海这次的“捡漏”大潮,对消费者和企业来说都是一次机会。消费者可以抓住机会购买到心仪的商品,企业可以借此拓展国内市场。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挑战。消费者需要理性消费,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现在有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值得探讨: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到底应该以低价销售来吸引消费者,还是应该保持和出口时差不多的价格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