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025-07-29 阅读(5082)
查找“重访抗战地标”报道资料时
这张老照片
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照片上的大白菜
比旁边的孩子还高
这么大的白菜
是在哪里长出来的?

图为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收获的大白菜。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为找到答案
我们从延安市区驱车1小时
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据讲解员介绍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吴印咸
在南泥湾拍摄的
当时收获的这棵白菜重21斤
比旁边1岁多的孩子都高
反映了大生产运动的丰硕物质成果
但在大生产运动之前
南泥湾还是难以耕种的“烂泥湾”
这片土地是如何发生巨变的呢?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无人机拍摄)。(来源:《南泥湾·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由于日军的大规模“扫荡”
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
陕甘宁边区出现了
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
当时的困难有多大?
毛泽东主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关键时刻
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起来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的雕塑作品(2021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1941年
八路军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唱着
“一把镢头一支枪
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浩浩荡荡挺进了南泥湾
一曲生产自救的凯歌就此奏响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初到南泥湾
战士们没有房子住
就用树枝搭草棚、挖窑洞
没有农具
就用敌人炮弹的弹片
打制成耕地的镢头
……
当时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
用镢头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厘
人称“气死牛”
因为一头牛犁的地也不如他刨的多
在南泥湾,除了开荒种地
纺线也成了一项必备技能

吴萍在纺线。(来源: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展厅内这张老照片令不少人驻足
照片中的小女孩
正全神贯注地用纺车纺线
“当时只有7岁的吴萍也学会了纺线
一天能纺出一两上等的细线”
讲解员介绍说
1943年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
称赞吴萍是陕甘宁边区
最小的纺线能手

这是八路军战士坐在纺纱车前纺纱。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据统计
三五九旅在南泥湾
用短短3年时间
挖出了1000多孔窑洞
盖起了600多间房屋
还建起了纺织厂、被服厂、机械厂
纸厂、木工厂、军鞋厂、铁厂
肥皂厂、油坊、盐井等
“二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
的生产指标已经实现
到1944年
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亩
产粮3.7万石

毛泽东为影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题写“自己动手”和“丰衣足食”。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靠着不怕苦、不怕难的拼劲儿
南泥湾军民用勤劳的双手
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
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以南泥湾为旗帜的大生产运动
支持了艰苦的抗战
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
走出纪念馆时
《南泥湾》《军民大生产》
等熟悉的旋律仍在耳边回响
不远处
稻田编织出的无垠绿海
已映入眼帘

南泥湾千亩稻田。(新华网 李哲贤 摄)
行走于田埂上
千亩稻田长势正旺
无人机正进行喷药作业
“千亩稻田已基本实现
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80多年前,南泥湾军民开荒
靠的是一把把镢头
今天
我们靠的是
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
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副总经理曹杰说
在稻田观景台上
来自西安的刘女士一家
正在打卡拍照
“这次专门带孩子来南泥湾
既能感受南泥湾精神
还可以品尝特色农产品”
刘女士说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2021年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如今的南泥湾
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
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正在徐徐铺展
三五九旅战士们曾经开垦的土地
继续造福着这里的百姓
80多年过去
变的是愈加幸福的生活
不变的是根植在血脉里的精神

毛泽东在南泥湾视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时的讲话。(来源: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
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
今天
重读这段毛泽东在南泥湾视察时的讲话
依旧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这些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
奋勇前行!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社陕西分社、新华网陕西分公司
策划:车玉明 刘加文 李志晖
统筹:肖阳 刘洪
执行:牟彦秋 梁甜甜 董静雪 程淼
作者:李哲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