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破冰!安徽率先打响“寻回中医钥匙”第一枪!
2025-11-27 阅读(5526)
近日,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下发 《关于配合开展全省基层特色中医项目实地调研暨从业人员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 。这份看似常规的通知,却隐藏着一个石破天惊的条款:
“对于未取得医师从业资质,但临床实践中确有其特色疗法、具有一定疗效、群众口碑良好的民间中医药人员,应一并纳入信息采集范围,并在填报时于清单备注栏中予以明确标注‘民间特色人员’……”抬头四个字“特别强调”,足见重视高度和深度!
就是这短短几十个字,捅破了一层压抑了民间中医几十年的天花板!
这不再是试探,而是行动! 安徽此举,意味着:
官方首次“低头认人”:它标志着官方首次以政令形式,公开承认并接纳那些没有“证书”、却身怀绝技、深受群众信赖的民间中医。这是从“一概非法”到“区别对待”的历史性转折!
“群众口碑”成为尚方宝剑:文件将 “群众口碑” 与特色、疗效并列,作为核心标准。这等于夺回了被西医体系垄断的话语权,宣告了“人民的评价”才是衡量中医价值的最高准绳! 这是对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最深刻的尊重!
为民间中医铺就“从地下到地上”的官方通道:“纳入信息采集”是第一步,这意味着散落民间的文明火种将被正式记录、梳理和保护。这为后续的资格认证、政策扶持和全面推广,打开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官方通道!
安徽,正在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伟业! 它精准地响应了中央“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号召,敢于第一个动手,为这把被尘封的“钥匙”拂去尘埃。
这一步,堪比当年小岗村按下的红手印,是以一省之实践,为全国解决民间中医合法化难题 “破局探路” !
同样是大力发展中医药,安徽此次的做法与先前报道的贵州习水县着力建设“中医阁”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贵州模式重在“建体系” - 通过政府出资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中医阁,将中医药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侧重硬件建设和服务下沉。
安徽路径重在“挖人才” - 直指中医药发展的核心瓶颈:人才问题。通过发掘散落在民间的特色中医和技术,为后续的政策扶持和推广储备第一手资源。
两种模式并无高下之分,但安徽的做法无疑更具前瞻性和根本性。正如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在通知中强调,此举旨在“发掘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为后续政策制定、项目扶持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政策的出台,深刻体现了三个重要转变:
1. 评价标准的转变
从单一的“资质准入”转向多维度的“疗效+口碑”评价。这完美契合了中央领导强调的“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的重要指示精神。
2. 治理思维的转变
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发掘者”。不再以资质为唯一门槛将民间中医拒之门外,而是主动寻找、识别、接纳那些经过群众检验的真正人才。
3. 发展路径的转变
承认中医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必须走一条区别于西医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之路。一位基层中医药工作者感慨:“有些民间祖传秘方和特色疗法,确实能解决大医院都束手无策的问题。这份文件给了他们合法存在的空间。”
安徽已经迈出了最难能可贵的第一步。这份通知不仅为民间中医提供了“身份证”,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医药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医改的成功,必须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最终标准。
卫先生评:
“安徽的这份通知,看似只是一次常规调研,实则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官方首次以如此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民间中医智慧。
当其他地方还在纠结于资质门槛时,安徽已经认识到:真正的好中医在民间,真正的标准在疗效,真正的评判权在人民。
这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破冰之举,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期待安徽的这次探索,能为全国中医药改革发展闯出一条新路,让千百年来守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民间中医智慧,在新的时代重新绽放光彩。”
最后致:
民间中医同仁: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请拿出我们的看家本领,用实实在在的疗效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回应这份难得的承认,共同撑起中医的脊梁!
全国各地主管部门:大势已至,莫再观望!请以安徽为榜样,迅速跟进,摒弃陈旧条框,共同为中华医道的复兴清障开路!
让安徽的星星之火,点燃华夏大地的燎原之势!历史,必将铭记这一笔!
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