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亮:走好“大别山道路” 勇担“强农兴农”使命
2025-11-09 阅读(5085)
安徽农业大学作为一所扎根江淮大地、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的高校,始终坚持“以农立校、以农兴校”,已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摇篮、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高地、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今年恰逢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40周年,近日,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成果接受新华网采访。
新华网:今年恰逢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40周年,这不仅是安农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科教融合”的鲜活范本。请您简要介绍安徽农业大学是如何以深厚的“三农”情怀,将论文写在大地、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农业高校力量?
“4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大地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被誉为‘安徽最接地气的大学’。”
张庆亮:1985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开发大别山”号召,与革命老区金寨县联合创办“农业专科班”,拉开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序幕。4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大地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被誉为“安徽最接地气的大学”。
学校聚焦地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举办的金寨大专班,首开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办高等教育之先河,为老区培养了565名扎根基层“永久牌”农业专门人才;在全国首创“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率先启动安徽省“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累计培养4.2万名“一懂两爱”乡土大学生。
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把成果转化在产业一线。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等项目63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0项;选育水稻、小麦、玉米和畜禽等国家级新品种58个、省级新品种194个,集成省部级主推技术44项,推广应用“四新”技术1200余项,服务带动20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全省建成8个综合试验站、28个特色产业站、193个科技小院,组建42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57个科技特派团,400余名专家常年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服务支撑全省60%以上县域农业主导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还牵头组建全省乡村振兴企业战略联盟、全省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开展 “百校千镇万村大调研”,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新华网:近年来,从人才培养的桃李芬芳到社会服务的硕果盈枝,从科技创新的破茧成蝶到开放办学的格局焕新,安徽农业大学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成就喜人。您认为,安徽农业大学取得这些成绩的关键是什么?
“实践证明,‘改革 开放 创新’的理念是完全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的。”
张庆亮:近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革 开放 创新”的办学理念,立足农业强国、强省建设大局,围绕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重大战略需求,谋划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研平台升级,加大对外开放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改革 开放 创新”的理念是完全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的。我们将继续做好“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大文章,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全方位创新,以改革求突破,以开放寻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扩大高水平开放办学,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上探索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新华网:围绕“脚踏实地争创一流,加快建设农工商融合发展的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安徽农业大学将如何持续彰显“大别山道路”的办学特色,奋力创建“双一流”,回答好“强国强省建设,安农何为”的时代命题?
“在矢志强农报国、奋力争创一流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张庆亮:在矢志强农报国、奋力争创一流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强农先锋、社会英才”。
始终树牢“改革 开放 创新”的办学理念,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全方位创新,整体提升发展质效。
始终走好“农工商融合发展”的办学路径,坚定不移走好“大别山道路”这一强校兴农之路,聚焦行业产业未来需求,做强农科、做大工科、做优商科,服务支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赋能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始终坚定“争创一流”的目标导向,坚定必胜信念、团结进取拼搏,脚踏实地把 “愿景图”变成“实景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安农智慧和安农力量。
新华网:安徽省提出要建设高水平江淮粮仓、加快打造农业强省,安徽农业大学将如何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在农业强国强省建设中打头阵、担主力?
“我们将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勇担‘强农兴农’的使命,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张庆亮: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谋划推动下,今年八月份,安徽省与农业科技国家队成立“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我校,依托学校建设的“安徽省江淮粮仓研究院”揭牌运行。
我们将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和“地方军”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国内顶尖农业科技力量与地方科研实践的优势,携手构建协同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农业科技合作新机制。组建由国家级人才领衔、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的复合型团队,形成梯度清晰、优势互补、上下游衔接有序的创新链条,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江淮粮仓、绿色食品产业、智慧农业和智能农机装备以及农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布局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多学科、兵团式、阵地战”科研攻关,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聚力打造全国农业科技人才在皖集结的“大兵团”,打好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大会战”,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皖转化应用的“大场景”。
当前,学校正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将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勇担“强农兴农”的使命,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